楚辞是由屈原(前340 ?— 前278 ?)创作的一种诗体,后来又成为代表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体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因而得名。“楚辞”之名,西汉初期已有之,后刘向(前77 ?— 前6)辑录成集,收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前154 —前93)、严忌、王褒、刘向等人作品共16篇,后来王逸作《楚辞章句》时增加了自己的一篇,共17篇。楚辞通过独特的文体与文化内涵,反映出南方楚国文化的特点,抒情色彩浓厚,想象丰富,保存了上古许多神话故事,彰显出不同于《诗经》传统的一种全新的文学精神与文学体式,成为与《诗经》并驾齐驱的文学形态,后世称这种文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称研究《楚辞》的学问为“楚辞学”。
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 (可以肯定,《楚辞》取法于三代的圣贤之书,但也掺杂有战国的风气,比起《诗经》来,要逊色一些,但却是词赋中的精品。)
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 作楚声, 纪楚地, 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大体上说,屈原、宋玉的诸多骚体之作,都是用楚地的方言,用楚地的音乐,描写楚国的地理,称说楚地的风物,因此可称作“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