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唐代中期至北宋时期提倡用古文创作的文学革新运动。其特点是反对 六朝以来的骈文创作,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的代表者,有唐代的韩愈(768 — 824)、柳宗元(773 — 819),以及宋代的欧阳修(1007 — 1072)、苏洵(1009 — 1066)、王安石(1021 — 1086)、曾巩(1019 — 1083)、苏轼(1037 — 1101)、苏辙(1039 — 1112)等人。“古文”相对于“骈文”而言,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指先秦两汉的散文,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限,不追求声律和对偶,在内容上 注重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生活。“骈文”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声律、 典故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多形式僵化、内容空虚。韩愈倡导 继承两汉的文学传统,文以明道,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并形成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韩愈提倡古文的实质是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道统结合起来,把文章写作引向为政教服务。但骈文并未就此绝迹,晚唐以后还在流行。北宋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他的同辈苏洵,学生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1045 — 1105)、陈师道(1053 — 1102)、张耒(1054 — 1114)、秦观(1049 — 1100)、晁补之(1053 — 1110)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最终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不知古文,真何用于今世也,然 以俟知者知耳。
(我经常为应付世事而写平庸的应酬文章,下笔时令人惭愧。……不知古文对今世真的有什么用啊,那么还是等待懂的人赏识吧。)
苏子瞻曰:“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苏轼说过:“杜甫的诗、韩愈的文章、颜真卿的书法,都是集合了各家的优点而达到最高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