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诗文作品所呈现的质朴干枯、平和清淡的艺术风格。枯淡不是枯涩寡味、平庸浅薄,而是指外表看似干枯平淡、内里丰腴醇厚的一种表现手法,旨在用质朴平淡的语言和描写来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创造出含蓄深邃、醇厚高远的意境。北宋初期,雕琢华艳的文风盛行,梅尧臣(1002 — 1060)、欧阳修(1007 — 1072)等人倡导诗文革新,标举平淡深邃的风格,认为诗歌的根本在于性情,无需刻意而为。苏轼(1037 — 1101)以陶渊明(365或372或376 — 427)、柳宗元(773 — 819)的诗歌为典范,进一步提出了“枯淡”的概念。“枯淡”与“平淡”“淡泊”“冲淡”等概念内涵接近,是道家冲和之美与儒家典雅之美的合流。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我之所以看重枯淡,是因为它形似干枯而内里丰腴,看似平淡而实际很美,像陶渊明、柳子厚等人的诗歌就是这样。如果中间、边侧都枯淡,那还有什
么可称道的呢!)
故观之虽若天下之至质,而实天下之至华;虽若天下之至枯,而实天下之至腴。如彭泽一派,来自天稷者,尚庶几焉,而亦岂能全合哉!
(所以,看起来虽像天下最质朴的,实际上却是天下最华美的;看起来虽像天下最枯槁的,实际上却是天下最丰腴的。像陶渊明等人的诗歌,自然天成,大致达到了这种境界,然而也不能完全符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