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书法、诗歌、文章等艺术作品的风格天然浑成、淡泊随意,而意蕴简古高远。“萧散”指自然闲适,没有刻意繁琐的修饰,不拘泥于法度规则。作为文艺批评术语,由宋代苏轼(1037—1101)提出,对明清时期的文艺创作与批评影响较大。它以庄子(前369?—前286)的思想为基础,又融入了禅宗的思想,强调自在散淡,心中不存执念,超越一切秩序与法度的羁绊,无往而不适,追求作品的疏朗、散淡、自由之美和合乎天然之趣。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
(我曾经谈论书法,认为钟繇(yóu)、王羲之的书法,萧散简远,其妙处在笔画之外。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集成古今的运笔方法而极力加以发挥,可以说穷尽了书法的变化,天下人一致推他们为宗师,钟繇、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反而越来越弱了。诗的创作也是这样。)
诗至玄晖语益工,然萧散自得之趣,亦复少减,渐有唐风矣。
(诗歌发展到谢朓(tiǎo),语句更加工整,但是自然闲适、悠然自得的趣味也随之减少了,逐渐有唐人作品的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