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学科:文艺 | 专辑:第八辑

不似之似(

艺术作品不刻意追求外形与描写对象的酷似,而是在传神达意上达到更高程度的相似。也说“不似而似”。唐宋元绘画理论重视“神似”超过“形似”,到了明代,以石涛(1641-1718?)为代表的画论点,对自矜的重意轻形,亦对刻意求似。他们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不似之似”,“不似”是指笔情恣意,脱陈旧套路,不过于追求外形的真实;“似”是指以活真实为基础,而臻于传神写意的真实。不似之似相当于在艺术真实与活真实中达到巧妙的平衡。

引例
1

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颟顸(mānhān)。 动曰不求形似,岂知古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繁简失宜者,乌可同语哉! (今天的有的随意画上笔,就以为自己高远简约了;有的叠床架屋似的繁杂,一味稀里糊涂。动不动就说不追求形似,不知道古所说的不追求形似,其实说的是“不似之似”。那些连繁简都处理不当的,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引例
2

名山许不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名山只允许你玩但不允许你画它,你若画得太相似,那样画出的山一定怪异。只有在你懵懂间无辨它的神奇变化,所绘之山不似之似,它会对你俯伏下拜。)

引例
3

天地浑溶一气,再风雨四。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 (天地浑然融合一体,再区为风雨四季。有明有暗,有高有低,有远有近,只有做到了不似之似是真正的相似。)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