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诗歌的咏物不可太执著于物本身,应当既不黏滞又不脱落,既不太过接近又不完全离开。“不黏不脱,不即不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指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意象等与所咏对象的关系,一指作品的主题与所咏对象的关系。它强调,如果用语太过切近,作品就缺乏味道,粘皮带骨,但如果不切题,又难免捕风捉影,过于浮泛。除了体物的要求,咏物诗还有寓意寄托的要求,寄托之意不能勉强,否则就落入教条。传神写意在微妙的离合之间,才能创作出好的咏物作品。
咏物诗难在不脱不粘,自然奇雅。
(咏物诗创作的难处在于既不脱离又不黏滞,自然奇妙雅致。)
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黏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古今咏梅花者多矣,林和靖“暗香”“疏影”之句,独有千古,山谷谓不如“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而坡公“竹外一枝斜更好”,识者以为文外独绝,此其故可为解人道耳。
(咏物的作品,应当如禅宗所说既不黏滞又不脱落,既不太过接近又不完全离开,才是最好的。从古至今吟咏梅花的诗太多了,林和靖“暗香”“疏影”的句子,独特美好千年流传,黄山谷说不如“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而苏东坡“竹外一枝斜更好”,有见识的人认为那是东坡文章之外独特高绝的地方,这其中的缘故只可和懂得诗歌的人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