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在咫尺见方的画幅上可以描画出辽远广阔的景致。这种艺术描绘方式,并不是事无巨细地全部照搬,而是融合了创作者的艺术素养,展现出创作者的心灵与胸襟,对于素材则删繁就简,由约而博,由近而远。“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也用于诗歌批评。这个术语中,最重要的是“势”,体现在诗歌、绘画等创作方面,即注重炼意构思,使作品具备艺术张力和强大的表现力,整体气势动人,不拘泥于一字一笔。要达到这种艺术境界,不能只依靠临摹和模仿,而要亲身阅历,开拓眼界,感知造化神奇,超越尘俗。
[萧贲(bì)]雅性精密,后来难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
(萧贲作画非常精致细密,后人很难比得上。他构思作画铺设绢素的时候,一笔一画必然依据真实情况,他曾经在团扇上画山水,一尺见方的画幅上,竟然能看到万里远的景致;一寸大小的画面上,可以辨明几千寻高的峻山。)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论画的人说“一尺有万里的气势”,其中一个“势”字应该抓住。如果不讲“势”,就是把万里江山缩进一尺里,只不过是《广舆记》前面的一张天下地图而已。五言绝句,以这为构思的第一要义。唯有盛唐时代的诗人能够掌握奥妙。比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笔墨气势发散,向四方无限辐射,就是没有字的地方也满是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