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量文士的器用与文采。由南朝刘勰(465?—520)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程”,衡量,考量;“器”,兼指个人品行、治国之能与文才几方面。刘勰认为,汉魏以来有些文人或因品行有失,或因缺乏处理国家军政事务的能力,以致被世人讥诮,作品声誉受到牵累。因此他提出,文士不仅要具备写作才能,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行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能力。他认为有道德的人必然心怀天下,拥有广博见识,培养多方面才能,在多方面有所作为。他主张将立德、立功、立言统一起来,作为全面评价士人的基本标准。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
(汉武帝招揽众多杰出人才之后,马上衡量他们的才能,急于任用他们,好像生怕来不及一样。)
摛(chī)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
(撰写文章一定要像筹划军国大事一样,担负重任一定是要成为国家栋梁。不得志时要独善其身以文传世,仕途通达时要抓住时机建功立业。像这样的文人,应该符合《尚书•梓材》中所说的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