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学科:文艺 | 专辑:第八辑

声律(

指诗文中将汉语的声、、调互相配合以形美的一般。南朝齐梁的文士周颙(yóng)将汉语的自然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沈约(441—513)在此基础上提出声调高低互相调节、平声仄声前后配合的诗歌创作规,以及在声调、声母、母搭配上存在的八种弊病。刘勰(465?—520)《文心雕》指出,诗歌上下文以声调的飞扬与沉降(相当于平声仄声)相配产节奏美,以母相同的字收尾押呼应美。刘勰将协调的要求推及一切文章,既是为了于传播接受,也表明对诵读美本身的重视,映了南朝文对形式美的追求,启示唐写出工整优美的律诗。早期的声律理论多借助于概念,后来发展为专门的汉语学。

引例
1

夫五相宣,八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五种颜互相映衬,八材质的器发出的声流畅,让各自有合适的调配。诗歌也要做到平声与仄声有相应的变化,低沉高昂的声相互调节,如果前面声调轻扬,后面的声调就要短促响亮。)

引例
2

律所始,本于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之,以制歌。知器写声,声非学器者也。语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 律是根据的声创制的。声包含有变化,这是先天禀赋,古代帝王根据的声制作歌。可见器是模仿的声,而不是的声模仿器。此,语文章表达思想的关键,至于语符合律,只是调节的唇吻而已。)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