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名称,是臣下向帝王言事、提出意见的文书。“奏”的意思是“进言”,臣下向皇帝论述政事、报告下情并明确提出意见;“启”的意思是“开启、敞开”,向皇帝坦诚提出看法。“奏”讲求明辨通达,文辞质朴;“启”兼有奏、表两种文体的功用,篇幅简短,略有文采。南朝刘勰(465?—520)认为,奏启是为口头进言准备的文本,主要用来向皇帝报告紧急事变、弹劾过失、陈述政事、表达政见等,因此较之章表,要求更加客观严谨,要言不烦,少有主观情绪。这对今天的公文写作仍有指导意义。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
(“奏”这种文体,本就应以明白允实、忠厚诚实为根本,以明辨分析、疏通畅达为首要任务。要以坚定的意志来达成目标,要有广博的见识以穷究事理;借鉴历史经验来解决当下问题,抓住要领来处理繁杂事务。这就是写作奏书的大致要求。)
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
(晋代以来,“启”的运用相当普遍,兼有表和奏的功能。就用于陈述政见、讨论国事说,“启”是“奏”的分支;就用于辞让封爵、感谢恩典方面说,“启”是“表”的枝干。“启”一定要行文严谨,合乎法度,音节短促,论辩简要,行文轻快,有文采而不浮夸,写作“启”的要领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