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学科:文艺 | 专辑:第八辑

封禅(

主要含义有二:其一,指古代帝王登上泰山,祭拜天地以报告功、感谢天降祥瑞,同刻石记功、向天下宣示受命于天的一种大典。其中在泰山顶上筑土为坛行祭天礼叫“封”,在梁父(fǔ)或云云等小山上辟除场地行祭地礼叫“禅”。传说中三皇五帝、禹、汤、周武王(?— 前1043)等都举行了封禅,秦以后只有秦始皇(前259 — 前210)、汉武帝(前156 — 前87)、汉光武帝(前5 — 公元57)等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其二,指封禅文,是古代劝告帝王封禅或记录封禅大典、歌颂功德的一种文体。由西汉司马相如(前179 ?— 前118)创制。南朝刘勰(465 ?— 520)指出,封禅文作为一个代的典章,体制庄重宏大、气壮阔,应当纪事可靠、说理清晰、文辞典雅。为了歌颂帝王的伟大天地的神奇,封禅文作者要从浩瀚典籍中选用古雅而不晦涩的词语,或者采用新颖而不肤浅的词语,要竭尽想象夸饰之能事。封禅文后来演变为庆典致辞以及记录各庆典活动的文章。遵循刘勰提出的要求写作,庆典文章可以体现一个单位、地区乃至国家的精神与气度,而优秀的庆典致辞或记录庆典的诗文,也有可能为代表代水准的大手笔。

引例
1

伏惟相如《封禅》,靡而不典;扬雄《美新》,典而亡(wú)实,然皆扬后世,垂为旧式。 (我想到司马相如的《封禅》,细密而不够典雅;扬雄的《剧秦美新》,典雅而不够切实。不过它们都传扬于后世,为典范。)

引例
2

兹文为用,盖一代之典章也。构位之始,宜明大体:树骨于训典之区,选于宏富之路,使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坠于浅,义吐光芒,辞廉锷,为伟矣。 封禅这种文体的意义,堪称一个代的典章。在构思文章之始,应当先把握它的基本要领:要学《尚书》中的训典来建立文章的骨干,要从宏伟富的作品中选择文辞,使文意古雅而不深奥,用语新颖而不浮浅,内容绽放光彩,文辞展露锋芒,就可称得上杰出作品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