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葬、哀悼死者之礼,是人伦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礼仪。古代“丧礼”依据逝者与行礼之人的关系,对丧期、服饰以及具体的行礼仪节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人们通过“丧礼”表达对逝者的哀痛与缅怀。同时,“丧礼”也对人情的表达做出节制,以避免哀痛过度而毁伤身体。此外,“丧礼”对行礼之人的身份及其相应仪节的区分,体现着古人对人伦关系的理解与规范。在当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丧礼”的形式及其所体现的人伦关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请教礼的根本。孔子说:“你问的是个重大的问题!礼,与其奢侈操办,宁可节俭而行。丧礼,与其仪节周备,宁可哀戚过度。”)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
(三年之丧是根据什么而定的呢?回答道:依据人的哀戚之情而订立的礼仪,由此来规范人伦的秩序,区别人与人之间亲疏贵贱的关系,是不可以随便减损或增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