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以情动人的教育功能,即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写男女爱情及人世间的真情以感化读者、净化心灵,并最终影响、改变社会风气。由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提出。冯氏强调“情”是人的一种本能、天性,始于男女,而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小说要写真情,有真情才能感动人心,从而起到教化作用。冯梦龙倡立“情教”说,并不是要抛弃道德和说理,只是他认为情比道德和说理更本质、更真切、更贴近人的本性。“情教”说发展了明中叶以来重情尚真的思想,代表了冯梦龙的文学观与世界观。他用毕生精力加工整理并创作了大量通俗文学作品,也是对这一思想的实践。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繇(yóu)情不灭故。……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天地之间若没有真情,就不会生息万物。万物若无情,则不能环环相生。万事万物生生不灭的原因,是由于情始终不绝的缘故……我想要倡立情教,来教诲人世间的芸芸百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人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