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疏”“密”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构成,有稀疏与稠密、简略与详细、粗疏与精密、宽松与严密、疏远与亲密等含义。在书法绘画等艺术批评中,疏密主要指结构或布局方面的安排以及笔墨运用的浓淡粗细等。在文学批评中,“疏”与“密”经常联用,“疏”义为疏荡、疏阔、粗略等,多指诗文创作中的随意、粗疏、不严密;“密”义为精密、严密、紧凑等,多指诗文创作中在构思、逻辑、用语等方面严谨周密,有时亦指密集堆砌的毛病。中国古人认为,“疏”与“密”对立统一,好的作品在结构、布局上应当疏密相间。
试笔成文,临池染墨,疏密俱巧,真草皆得,似望城扉,如瞻星石。
([王羲之]下笔成文,在砚池边蘸墨挥毫,无论是疏朗还是精密都很巧妙,真书、草书都精心写就,其静处如同远观城门,其动处好似瞻望天上的陨星。)
古无真正楷书……至国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
(古代没有真正的楷书……到我们明朝,文征明先生才开始致力于书体结构,他的作品无论疏朗、严密都非常匀称,位置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