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文字,距今有三千多年。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殷墟,一般认为由晚清金石学家王懿荣(1845—1900)于1899年最早发现。商周时期,王室及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等等,无不向上天卜问,以占卜结果决定行止。占卜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刻辞的甲骨,会被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目前已出土的甲骨达十万余片,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其中能认识的约1700字。甲骨文已经有较严密的系统,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而且有大批形声字产生。甲骨卜辞也是今天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文字之兴,原始于书契。契之正字为“栔(qì)”,许君训为“刻”……“契”者,其同声叚耤(jiǎjiè)字也。……毛公诂“契”为“开”。“开”“刻”义同,是知栔刻又有施之龟甲者。
(文字的起源,原本从刻写开始。刻写的本字写作“栔”,许慎训释“栔”为刻……“契”是“栔”的同音假借字。……毛传训“契”为开,“开”与“刻”意思是一样的,由此知道文字又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
(占卜之辞刻在龟甲兽骨上,其刻工之精、文字之美,每每令几千年之后的我辈神往。卜辞文字的风格也因人因时而异,大体上说,国王武丁时期,文字大多雄浑,国王帝乙时期,文字都很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