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完美呈现作者的本性真情,让读者全身心感受到性情的真与美,而感觉不到文字的存在。由唐代诗僧皎然(720—796?)提出。此语一是强调性情为本,文字只是工具;二是强调写作者与接受者都要得意忘言;三是突出文学艺术以心会心的特点,只有通过心灵对话才能激活言语之外的多重意蕴。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意象、意境构造的特点。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
(诗句具有两重以上的意蕴,都属于言外之旨。如果碰到谢灵运这样的高人,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你会只感受到诗人的本真性情,不会注意他的文字,这大概是因为他的作品已经臻至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了。)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通首八句,一气夷犹,开合顿宕而出。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通篇八句诗,好像有一股气从容行于其中,左右开合,跌宕起伏,直至完全抒泄。通篇只感受到诗人的本真情性,不会注意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