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学科:文艺 | 专辑:第九辑

声无哀乐(

本身没有哀之情,只是可以寄寓激发情感。由三国期的嵇康(223—262,或224—263)提出。嵇康将心情、意志与开,认为情志由心灵主宰,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作者用所表现的情志不等于听者由所激发的情志,以政的实质是执政者先了解社会状况民众情志,然后借助进行教化师将正确的道理、健康的情志、美好的理想表现为优美的,使与某种特定的意蕴结合,为广大受众共同的认定,由此影响、改变社会风俗,并进而强化的特定意蕴。“声无哀”说启示后世文艺批评家将历变迁、社会风俗、作者的精神世界与受众的心理接受等多种要素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更为合理地认文艺的本质与功能。

引例
1

自当以善恶为主,无关于哀;哀自当以情感,无系于声 (声原本以好听与不好听为标准,跟的悲哀与快没有关系;的悲哀与快原本是感情受到激发以后产的,与声没有直接联系。)

引例
2

夫哀心藏于心内,遇声而后发;声无象,而哀心有主。 (悲哀的情感蕴藏在悲的心中,遇到旋律便借助它表现出来;的旋律没有固定的形象,但悲哀的情感是由内心支配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