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学科:哲学 | 专辑:第九辑

法身(

的聚集。“身”义为聚合。佛教从不同的方面理解觉悟者,而有“二身”“三身”乃至“十身”之说。比如,“身”或“身”指具体有形的存在,强调物质的方面;“”指无形的、慧的聚合,强调觉者的本质。此外还有“应身”,特指为了能够教化,根据需要变化显现的形式。中国佛教各宗各派对的阐释各有千秋,但都重视的清净圆满、功用无穷

引例
1

菩萨断结使,得六神通;身菩萨不断结使,或得五神通。 (作为的菩萨已经断除了各种烦恼,获得了六种神通;而作为身的菩萨并未断除烦恼,有些远的,有五种神通。)

引例
2

然叡公《维摩疏》释云:所谓一身,二亦功德,三变化,四虚,五实相,详而之,即一也。何者本之性,身。二推其是功德所,是功德。三就其应,无感不形,是变化。四称其大,弥纶虚,所谓虚。五语其妙,无相无为实相 (僧叡的《维摩疏》解释道:所谓第一身,第二功德,第三变化,第四虚,第五实相,仔细考察辨析,其实都是同一个。在什么意义上说“”?为建立在性的根基上,所以说是性所。其二,推究的条件,是由各种善行积累就的,所以叫功德。其三,就的感应而,没有他不能感受的,也没有他不能显现的,所以叫变化。其四,为了称扬它的广大,它充斥统摄整个虚,所以叫虚。其五,为了道出它的微妙,即它自身没有相状、没有造作,所以称其为实相。)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