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层面上的真实。“谛”即真实不虚的道理。“二谛”一般指真谛和俗谛,分别又称胜义谛和世俗谛,即在终极本质和世间现象两个层面上各成立一种真实。这一分疏真理的方法始于阿毗达磨类的经典:世俗层面指名言表象,而胜义层面指真实存在的诸法,对应于不同的认知境界。二谛的思想被大乘经典广泛运用,主要指:一切事物在本性的层面上是空,但表现为纷繁的现象(似乎是“有”)。又《中论》言“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其中俗谛指任何名言表诠,包括佛陀的教诲,相应的胜义谛则指超言绝象的真实。基于上述说法,隋代时,释吉藏(549—623)综合各个层面的二谛,发展为“四重二谛”;释智顗(yǐ,538—597)则将空假胜俗二谛与中道相接,统合为“三谛”。
又此即二谛义:真谛空故,不得定有;世谛有故,不得言定无。此用二谛互破其定有、定无也。
(而且这就是“二谛”的意思:在究竟真实的意义上,事物是空性的,没有持续不变的存在本体;而在世俗现象的层面上,则不能说绝对没有。这是利用两个层面的真实对两种极端的认识进行互相攻破,否定绝对的有和绝对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