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专辑:第十辑 | 学科:文艺

假象见意(

借助物象、形象的描绘含蓄表达作者的主意旨。是古代诗文的一种创作手。“”指物象,可理解为一切现实存在的或虚构的事物;“意”即意旨,泛指作者的主思想情感。这两个术语可溯源于《周易》《诗经》:《周易》用卦象来象征各事物、现象、事件,并表现与某事物、现象、事件相关的认知、意愿情感,由此派出象征手;《诗经》借助现实存在的或虚构的物象、场景来表达思想感情,由此派出比。“比”是以单一之“”比附明了的“意”,取象即可明意;“”是将丰富复杂的意蕴寄托于不确定的物象或场景,意象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似于象征、暗喻。“比””虽然都运用“假象见意”的手,但是“比”“”手运用的动或是由于难尽其意而只能含蓄,或是由于难以启齿而只能委婉;“假象见意”的动是要用丰富的物象来表现作者多样化的感觉、感受感悟。“假象见意”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一贯的创作手,而且也隐含古在文艺创作不甘平庸、于创新的精神。

引例
1

假象见意,班貌题直书。 (江淹的《班婕妤咏扇》是借班婕妤团扇上所绘的意象而表达主意旨,而班婕妤的原诗是直接以团扇自身形象为题叙写情思。)

引例
2

取象曰比,取义曰,义即象下之意。 (释皎然《诗式·用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