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斑斓的羽毛上描画图案,比喻写作诗文时一味追求表面修饰和华丽辞藻。庄子(前 369 ?—前 286)以在彩色羽毛上描画图案为喻,认为孔子(前 551—前 479)过度推行教化,戕害了人的美好天性,破坏了人类社会素朴而美好的自然状态,结果适得其反。南朝刘勰(465 ?—520 ?或 532 ?)以此喻指文章和艺术作品过度追求形式美、违背自然美的不良风尚,承续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理念,明确了情理与辞采相统一的原则, 由此形成以“中和”为美的古典美学思想。
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
(孔子正打算过度雕琢文饰,致力于华丽的文辞,把枝节当主旨,矫饰自然性情以夸示于民众,不知道如此做法反而不会取得诚信。)
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pán)帨(shuì),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文人们一味追逐新奇,文辞以浮华怪诞为贵,就像在色彩斑斓的羽毛上描画图案,在有装饰的衣带和佩巾上刺绣,偏离文章的根本已经很远了,几乎到了谬误泛滥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