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写文章看作游戏,指用戏谑诙谐的笔法写作文章。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768—824)创作了《毛颖传》《送穷文》等作品,以戏谑的形式和笔法表达严肃的主题,由此产生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术语。它强调文学的游戏愉悦功能,用戏谑诙谐的笔法摹写严肃庄重的社会主题,或将物拟人,或虚构情境,借以讥讽世情、寄托个人愤懑。这与儒家传统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等观点有所不同,因此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裴度(765—839)、张籍(767?—830?)等人对此理论与创作倾向持否定批评态度,而柳宗元(773—819)则力排众议,专门撰文阐释“以文为戏”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实际上,“以文为戏”与传统的文道观并没有本质区别,而且相互补充,各有其理论价值。韩愈、柳宗元的理论开拓和创作实践丰富并拓展了古文的文体形式,确立了“以文为戏”的文学史地位,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吾子又讥吾与人人为无实驳杂之说,此吾所以为戏耳。比之酒色,不有间(jiàn)乎?吾子讥之,似同浴而讥裸裎(chénɡ)也。
(您又讥笑我与人谈论一些驳杂且没有根据的说法,其实这正是我作的游戏笔墨罢了。这比之于沉湎酒色,不是有很大差别吗?您讥讽我,这就像同在一起洗浴,您却嘲笑我赤身裸体啊!)
昌黎韩愈,仆识之旧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闻诸侪类云:恃其绝足, 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可矣乎?
(昌黎韩愈,我认识他很久了……他确实很有才华。近来听一些朋友谈到他时都说:韩愈自负其不凡的才华,作文常常奔放不羁,他不以文章为社会创立规范,却将写文章看作游戏。这样做合适吗?)
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
(诗人将一切外在事物都看作写作戏谑文字的素材。然而写这种戏谑文字,须有极大的热忱。因此,诙谐与庄重这两种特质,也是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