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伦日用之道的践行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认知其道。这是对“知”“行”关系的又一种认识,与“知易行难”的观念相对。这一观念由孙中山(1866—1925)在《孙文学说》(后作为《建国方略》一书中的“心理建设”部分)中提出。在孙中山看来,传统的“知易行难”观念在当时已经成为禁锢人们思想、阻碍革命行动的“心理之大敌”。为了反对和破除这种传统的知行观念,他提出“知易行难”,强调求得真知以指导行动的重要意义。
夫中国近代之积弱不振、奄奄待毙者,实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说误之也。
(中国近代之所以长期孱弱而到了生命垂危的阶段,实质上就是“认识并不困难,付诸行动才难”这一错误说法造成的。)
故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
(所以,最需要忧虑的是不能了解天下的事物,如果能够遵循科学的规律,求得天下事物的正确认识,那么付诸行动一定不会有什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