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保持快乐愉悦的心态就是修养身心的功夫。这是明代王阳明(1472—1529)提出的观点。在王阳明看来,人应经常保持快活之心。即便经受身体的病痛、人生的苦难或外来的谩骂侮辱等,也不可有所动摇,要始终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无论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快乐愉悦的心态,根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定力和修为。王阳明曾因仗义执言,惨遭廷杖之辱,又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那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到处是毒雾瘴气,常有毒虫猛兽潜伏四周,但他却说:“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残酷的境遇非但没有摧残他的志向和心态,反而使他悟出了“致良知”的学说,足见王阳明的内心修为之高、定力之深。
九川卧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陈九川在虔州因病而卧床不起。先生(王阳明)对他说:“‘病’这个物也很难去推究,你有什么感觉?”九川回答说:“这个功夫的确很难啊。”先生说:“常快活便是功夫。
死生有命,固必听之于天,不必过为忧恼,然亦必戒惧保养,不可稍有所疏。曰“常快活乃是工夫”,亦不免用情之太矫也。
(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当然要听从上天的安排,对此不必过分忧愁苦恼,但是也必须要以戒慎恐惧之心来保护调养身体,不能稍微有一点儿疏忽。说“常快活便是功夫”,也未免太过于矫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