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诗歌作品在内容和情感上深沉蕴藉,在声音上起伏跌宕。这是后人用以概括唐代诗人杜甫(712—770)诗歌特点的术语。杜甫因为长期忧国忧民而郁积了太多难以言传的心绪,这使得他的作品内容丰富而感情深沉,但在表现手法上给人的感觉是仿佛受到阻抑而低沉、停顿,然后以一种更加急促的方式强烈勃发。杜甫的诗歌在内容情感表达和韵律形式上最明显地表现出“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 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qǐ)及也。
(倘若让我承继祖先的事业,脱离多年卑污屈辱的处境,那么我的著述,虽然不足以弘扬“六经”要义、超越诸子,但说到沉郁顿挫、合于时宜而才思敏捷,那么赶上扬雄、枚皋这些人,还是可以做到的。)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杜甫不能写出李白那样飘逸的诗;李白也不能写出杜甫那样沉郁的诗歌。)
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
(所谓沉郁,就是思绪意蕴生发在落笔之前,而神采则显露于文辞之外,像描写满腔愤懑的男子与思夫心切的女子的情感,描写贱妾所生的庶子与孤立无助的臣子的感想 [,即是“ 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