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专辑:第十一辑 | 学科:文艺

梵呗(

原指佛教僧以诗偈形式赞唱佛、菩萨功德的颂歌,后泛指佛教僧在做的一切唱诵佛佛经的声。“呗”为梵语 pāthaka 译之略,意为“止息”或“赞叹”。梵呗有优美起伏的旋律,曲式结构都很完整,有赞、偈、咒、文等唱诵形式,是艺术化的宗教形式。古印度佛教在东汉期传入中国,与中华本土的思想文化融合,逐渐形中国佛教。古印度佛教原有的唱诵形式,也逐渐汉化,与中国本土曲调相融合,形具有汉民族特梵呗中国传统的重要组。其汉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三国曹植(192—232)鱼山(在今山东东阿)创制的梵呗,它使中国佛教唱诵自此拥有了本土曲调。后经两晋南北朝的僧俗众实践应用,梵呗演变为中国梵呗艺术,迄今在佛教事中仍很活跃。

引例
1

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重复、汉语单奇(jī)。若用梵以咏汉语,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短而辞长。是有译,梵响无授。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zhǔ)意经。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 (自从佛教传到东方,对佛经文本的翻译很多,但是传其声的很少,大概是为梵语是多节词而汉语是单节字的缘。如果用梵语来诵唱汉语经文,就会出现声繁复而偈文短促的情况;如果用汉语曲来诵唱梵语经文,就会出现过短而梵语太长的情况。此佛说的经文有翻译,而梵语的诵唱没有传授。最初有魏国陈思王曹植,深爱律,留意诵唱经文的声。他既精通,又有感于在鱼山听到的寺庙的神奇吟唱。于是他删改创制了《瑞应本起经》的律,作为学诵唱佛经的准绳。)

引例
2

然天竺方俗,凡是歌咏,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称为转读,歌赞号为梵呗。昔诸天赞呗,皆以入弦绾 [ 管 ],五众既与俗违,宜以声曲为妙。 (然而天竺那里的俗,凡是颂赞佛的语,都称为呗。传到中国,吟诵佛经称为转读,颂唱赞文称为梵呗。过去所有颂赞神佛的呗,都有律,可用管弦器伴奏,出家既然与俗有别,所以还是应以合律诵唱为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