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专辑:第十一辑 | 学科:文艺

四声八病(

指平、上、去、入四声八种声律弊病。自觉运用四声原理并避免八种声律弊病,是齐梁期的文沈约(441-513)等声律学角度提出的诗歌创作规范。上古期的汉语声调,学界争议较大。至南朝齐梁,周颙(yónɡ)、沈约(441—513)等最先确定了汉语的四声,用平、上、去、入表示四种声调。沈约还提出用配合四声。此后文创作诗歌积极运用四声,以使诗歌声情更加完美。沈约还发现四声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八种弊病,创作应当尽量避免。“平头”是指五诗的一联两句中,第一字与第六字、第二字与第七字,不能同声调,如果违了此规,就是犯平头。“上尾”是指五诗一联两句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调。其他种“病”也都是诸如此的声问题。“四声八病”的提出,是汉语声律论的重大进步,但同为限制过多,在创作中实际很难把握,在当受到很多对,认为它妨碍了诗歌创作中声律自然之美。到唐代,文将“四声八病”说提炼为平仄律,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二声,化繁琐为简便,更易掌握,至此形完美的近体诗诗歌律。杜甫的诗歌创作便是典范。

引例
1

盛为文章,吴沈约、陈郡谢朓(tiǎo)、琅邪王融以气相推毂,汝南周颙善。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当盛行创作诗文,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意气相投,彼此推许称赞,汝南周颙擅长析声。沈约等的诗文都运用宫商律,并根据平上去入确定声,沈约还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弊病。一句诗中五个字的各不相同,两句诗之内角徵的律要有差异,规不可增减。称他们创作的诗体叫“永明体”。)

引例
2

作五诗者,善用四声,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而华洁。 (创作五诗的,如果善于运用四声,就能为世讽咏而广为流传;如果能通晓八种弊病,就能使作品彩华而用词洁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