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知各种言辞的真意,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源自《孟子》思想。“知言”指能够判断各种言辞的真伪、是非、善恶,积累真知;“养气”主要指涵养个人心性与正气。孟子(前372?—前289)强调自己善于培养内心的浩然之气,然后形诸外在的语言表达上,而别人也能从语言表达上了解这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由哲学命题转化而来的文论术语,突出了写作者的心性修养对于文章言语表达的影响,强调了主体修养的重要性,并将正气内化为写作者的学养、道德品质、思想境界和精神气质,最终表现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语辞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精神修养与人格境界所决定的。后来中国文论的知音论深受这一观点的影响。
“敢问夫子恶(wū)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擅长哪方面呢?”孟子回答:“我能够察知各种言辞的真意,善于培养自己的刚强正直之气。”)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文章的作者为情所动发面为文辞,文章的读者由阅读文辞而了解作者的情志,沿着外在的波澜去追溯源头,再幽深的情志也会显示出来。)
杜诗韩文所以能百世不朽者,彼自有知言、养气工夫。惟其知言,故常有一二见道语,谈及时事,亦甚识当世要务。惟其养气,故无纤薄之响。
(杜甫的诗、韩愈的文章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代而不湮灭,是因为杜甫、韩愈有知言、养气的能力。正因为他们知言,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洞彻真理的言语,谈到当时的政事,也很明白当时所面临的重大事情。正因为他们养气,所以他们的诗文中没有纤弱浅薄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