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众同乐。孟子(前372?—前289)提出了“独乐(yuè)乐(lè)”不如“众乐(yuè)乐(lè)”的观点,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而得到的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主张与民同乐,体现了孟子关心百姓、体恤百姓、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的思想。这种“众乐”理念,也为后世士大夫所继承,比如北宋时期的钱公辅(1021-1072)在任明州(今浙江宁波)知州时曾在南湖筑众乐亭,并赋诗以歌咏之,以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989-1052)在《岳阳楼记》中曾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念,欧阳修(1007-1072)在《醉翁亭记》中也表达了“与民同乐”的精神,“众乐”自此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仁爱精神的体现。
将以歌舞,则独歌舞而乐,不若与人乐之;与少歌舞而乐,不若与众乐之。
(如果打算用歌舞获得乐趣,那么独自一人欣赏歌舞所得的快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与少数几人欣赏歌舞所得的快乐不如跟很多人一起欣赏更快乐。)
然则君子无忧乐已乎?君子乐与众乐,忧与众忧,而身不与也。
(既然这样,那么君子就没有忧虑和快乐了吗?君子是与众人一起快乐,与众人一起忧虑,而不是独自一人忧虑和快乐。)
《孟子》曰:独乐与众乐,孰乐?不若与众。“众乐”之名,于是乎书。
(《孟子》说:独自快乐和与众人一起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当然不如与众人一起快乐更快乐。于是我给亭子写下了“众乐”这个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