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不奋战就死亡的境地而后能拼命得生。“陷之死地而后生”一说最早由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提出,后多作“置之死地而后生”。所谓“死地”,指奋战则能存活、不奋战则会败亡的战场处境。“死地”这样一种关乎存亡的危急境遇,能够激发士兵的斗志。因此,在战争中可以通过主动将自己置于“死地”的方式谋求战争的胜利。这样一种用兵原则,后来也被人们应用于各种具有竞争性的社会生活领域。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把军队置于败亡的境地然后能够得存,让军队陷入赴死的境地然后能够得生。兵众陷入危害之中,然后能够夺取胜利。)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位将领来呈献首级和俘虏,祝贺完毕,乘机问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要右背靠山陵,前左临水泽,但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败赵国军队后会餐,我们都不信服。然而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个战术也在兵法之中,只是你们没有察知。《孙子 [ 兵法 ]》不是说‘让军队陷入赴死的境地然后能够得生,把军队投放在败亡的境地然后能够得存’吗?而且我没有得到平日自己指挥的将士,这是人们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作战’,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将他们安排在死地,使他们人人都为保全自己而奋战。这次如果把他们放置在可逃生之地,就都逃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作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