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圣人的经典文章来立论、写作。南朝刘勰(465?—520?或532?)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论述了圣人文章的特点,认为圣人在认识、反映天地自然之道的基础上,对经典中文章的繁略、隐显都作了恰如其分的处理,突出表现了华(形式优美)实(内容充实)并重的特点。因此,圣人的经典是最好的文章典范。刘勰的这种看法,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原则。后世的文论观念,无论诗歌还是文章,首先效仿的对象都是儒家经典,以儒家经典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标准。
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
(能创制礼乐的人称为“圣”(圣哲之人),能阐发教化的人称为“明”(贤明之人)。用礼乐教化来陶冶人们的性情,这个要归功于古代的圣贤。孔子的文章是可以看得到的,那么圣人的思想情感,就体现在他的文章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