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义为博通前代文献,“文”指文献,“学”是关于文献的学问。后泛指文章、文献以及关于文章、文献的各种知识与学问。主要含义有三:其一,先秦两汉时期,指关于古代文献特别是诗书礼乐、典章制度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与学问。魏晋南北朝以后,“文学”一词大体与今天的文学概念接近,但也包含人文学术的内容。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学观念传入中国,“文学”一词逐步演变指用语言创造审美形象的一门艺术,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范畴仍为章太炎(1869—1936)等少数学者沿用。这一术语的最初含义决定中国现当代主流的文学观念仍坚持从大文化的意义上看待文学现象,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与人文学术的内在联系,而与西方的“文学”术语强调文学之独立审美价值有所区别。其二,泛指古代各类文章及文献。其三,指以著书立说、教学等方式传播学问的文人与掌管文教的官员。
文学:子游、子夏。 ([ 弟子中] 博学与熟悉古代文献的,是子游和子夏。)
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jiàn)出矣。 (这时汉朝兴起,萧何编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订立历数和度量衡推算法式,叔孙通确定礼仪,而后文章与学问出众的人才逐渐进入朝廷,失传的《诗经》《尚书》等典籍也不断被发现。)
大抵儒学本《礼》,荀子是也;史学本《书》与《春秋》,马迁是也;玄学本《易》,庄子是也;文学本《诗》,屈原是也。 (大致来说,儒学以《礼》为依据,荀子即是这样;史学以《尚书》和《春秋》为典范,司马迁即是这样;玄学以《周易》为根基,庄子即是这样;文学以《诗经》为本源,屈原即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