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作品中由纯正的思想感情和严密的条理结构所形成的刚健劲拔、具强大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神韵风貌。其准确含义学界争议较大,但大致可描述为风神清朗,骨力劲拔。“风”侧重指思想情感的表达,要求作品思想纯正,气韵生动,富有情感;“骨”侧重指作品的骨架、结构及词句安排,要求作品刚健遒劲、蕴含丰富但文辞精炼。如果堆砌辞藻,过于雕章琢句,虽然词句丰富繁多但内容很少,则是没有“骨”;如果表达艰涩,缺乏情感和生机,则是没有“风”。风骨并不排斥文采,而是要和文采配合,才能成为好作品。风骨的高下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精神风貌、品格气质。南朝刘勰(465?—520?或532?)《文心雕龙》专门列有《风骨》一篇,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首篇论述文学风格的文章。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文章必须有自己的构思布局,有自己作品的风骨,如何能与他人同一个层次!)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字句锤炼确切而难以改动,读起来声音凝重有力而不滞涩,这就是风骨的魅力。)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倘若能够定好正确合适的文体,使文采鲜明而又气势刚健,那么自可达到风神清新明朗,骨力高峻劲拔,通篇文章都会生发光彩。)
又称“汉魏风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 年)至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由刚健悲慨的思想感情与清朗遒劲的文辞凝结而成的时 代精神和总体风格。汉末政治动荡,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曹…
指作品的气势与骨力。多形容文学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刚健劲拔的精神气度和力度美。“气骨”这一术语出现于南朝,与当时的人物品评风气相呼应,用来形容诗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劲健的精神气度和内在骨力,与“…
原是自然界中景色物候的总称,也指某个时期社会的总体精神风貌。“气象”兼指气概、气势和景色、景物两方面而言。具体到艺术领域,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与气概,内涵偏重于宏伟壮大,多用“雄浑”“浑厚”“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