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MBASES
内在的美好性情与品德。初见于屈原(前340?—前278?)《离骚》,指先天禀赋的美德,由家族遗传及早期环境造就。与之相随的是“修能”,即初明事理后自觉自主地进行品德修养,并培养更多的才能。后来,用这一术语强调作者应该具有内在的美好性情与品德,高尚伟大的人格决定高尚伟大的文学。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离骚》) (我天生拥有这么多美好的品德,又继续培养自己的卓越才能。)
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文学创作这件事,要求内在品质和杰出才能两方面,缺一不可。而词是抒发性情的作品,所以尤其注重内美。)
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有著述或妙文传世。儒家认为作家的人品(道德修养)与作品(文章价值)往往有内在的联系,品德高尚的人文章自然高妙,而善写文章的人却未必道德高尚,以此提出作家著述应以传播道德为使命,道德文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