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有著述或妙文传世。儒家认为作家的人品(道德修养)与作品(文章价值)往往有内在的联系,品德高尚的人文章自然高妙,而善写文章的人却未必道德高尚,以此提出作家著述应以传播道德为使命,道德文章要相互统一。但后世儒家文士有时过于强调文章的道德作用与作家个人品德对文章的影响从而忽视了文学自身的创作特点与价值。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孔子说:“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有名言传世;有名言传世的人,不一定道德高尚。”)
丈夫处世,怀宝挺秀。辨雕万物,智周宇宙。立德何隐,含道必授。
(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身怀才能,超群出众,雄辩的文辞可以摹写万物,周全的智慧可以穷尽宇宙奥秘。何须隐藏自己立德的志向,掌握了道就一定要广泛传授。)
“德”有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个人的良好品格或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的良好品行。“德”原初的意义与行为有关,主要指外在的道德行为,后兼指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内在的情感、意识,“德”被认为是外在的道德行为与内在…
内在的美好性情与品德。初见于屈原(前340?—前278?)《离骚》,指先天禀赋的美德,由家族遗传及早期环境造就。与之相随的是“修能”,即初明事理后自觉自主地进行品德修养,并培养更多的才能。后来,用这一术语强调…
世间三种永不磨灭或永远受人、怀念、称颂的业绩,即“立德”“立功”“立言”,也称“三立”。最高的是“立德”,确立典范的道德,垂范后世;其次是“立功”,建立伟大的功业,为国家百姓兴利除害;最后是“立言”,提…
因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平而下决心写出传世著作。源出《史记·太史公自序》。西汉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在遭受宫刑后,强烈的愤懑情绪成为他创作《史记》的驱动力。他借《史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志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