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人之情感、认识和价值的基础,生命的主宰。与耳、目、鼻、口等被动地感知外物不同,“心”具有思考的能力,可以辨别和整理感官所获得的材料,进行知识和道德判断。孟子(前372 ?— 前289)认为“心”包含恻隐…
孟子(前372?—前289)对心与感觉器官的称谓,用于对大人与小人的区分。耳、目等感觉器官为“小体”,耳目之官不具备思考与辨别的能力,因此在与外物的接触中易受外物牵引。人如果仅仅依循于“小体”,则会陷于物欲,…
由心的作用而获得的超越于感官经验的认识,与“见闻之知”相对。张载(1020—1077)最先区分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宋儒认为,人对生活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实现的。通过目见、耳闻所获得的认识,是“…
荀子(前313 ?— 前238)所提出的一种用以把握日用伦常之道的心灵状态。荀子认为,需要通过心的作用才能知“道”。但人心时常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只有进入“虚壹而静”的状态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虚”是不使已收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