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进入完全虚静的状态。出自《庄子·人间世》。书中借由孔子(前551 — 前479)之口向颜回(前521 — 前481)讲解“心斋” 之义。庄子(前369 ?— 前286)认为,耳和心在感知外物时,有彼我、是非之别。而气则虚无…
基于心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人们对心及其与外物关系的理解不同,因此对“心知”的认识也有所差异。有人强调,人需要通过心的作用认识日用伦常之道,并使之成为某种内在的诉求。“心知”是人实现道德行为与伦理生活的必…
使心归之于正以践行日用伦常之道。出自《礼记·大学》,与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称“八条目”,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心”以“诚意”为前提。在真诚践行日用伦常之道的过…
充分体认和发挥内心固有的善端。“尽心”是由孟子(前372?—前289)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尽心”需要发挥心所具有的思考能力,发现人心中固有的善端,并将其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进而充分培养、发挥心中…
不需言说而彼此心领神会。一般是指志趣、性情投合的朋友心意相通,能够互相理解和欣赏。特指自然美欣赏和文艺作品审美中主客体交融的境界。作者创作出美的意境,而欣赏者心领神会,感受到心与物高度融合及心心相印带来…
民众的共同心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民众对触及他们共同利益、具有广泛社会性的问题、现象或事情所做出的一种评价性判断和看法。中国古人常以“天命”作为政权合法性及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最高理念,但实际上则常以“…
寻求、找回丧失的本心。“求放心”是孟子(前372 ?— 前289)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善心,也即是“四端”,它是每个人都有的天赋德性,是人之为善的根源。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外…
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简称。由南宋心学大家陆九渊(1139—1193)提出。陆王心学认为,人内在的心灵与外在的宇宙具有同等价值,真理是超越时空的,心和道是全人类共同的。只要是人,无论是古今东西,都会有同一的…
心中喜悦而诚心服从。“心悦诚服”是以德服人的结果或表现。孟子(前372 ?— 前289)认为,令他人服从于自己,不能依赖于对他人的强制要求,而应通过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实现。一个人如果具有崇高的品德,那么他者出…
指诗人在采取比兴手法的时候,通过类比、描摹事物的形象外貌,摄取事物内在的意蕴和义理,从而将原本不同的事物联系、结合在一起。“拟容”说的是重视“比兴”的具体形象;“取心”说的是摄取事物的精神实质,即重视事…
古人所讨论的“性”,主要指“人性”。“性”的概念包含两个要点:其一,是事物天生所具有的属性,非后天人为;其二,是某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非某些个体所特有。据此而言,“人性”观念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
“情”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泛指人的情感、欲望。“情”受外物感动而发,是人的自然本能,不是后天习得的。其二,特指人的某些情感、欲望,通常被规定为好、恶、喜、怒、哀、乐等六者,或喜、怒、哀、惧、爱、恶、欲…
“物”一般指天地之间有形有象的一切存在,大体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有形的具体存在物,包括各种自然物、人造物,也包括各种生物和人。其二,指人伦关系中发生的事务、事情,如侍奉父母、为政治国等,这个意义上的…
仁、义、礼、智四德的端始、萌芽。孟子(前372 ?— 前289)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四端”是每一个人天生所具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