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的本性的恶而兴起人为的善。伪:人为。“化性起伪”是荀子(前313?—前238)在“性恶”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道德教化的主张。荀子认为,人天生的本性中包含着对外物的欲求。如果放纵本性中的欲望,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社会将陷入混乱。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在恰当安顿人的欲望的同时,确立起对道德、礼法的认同与遵守。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不可以通过学习、从事而为人所具备的,称之为“性”;可以通过学习、从事而为人所具备的,称之为“伪”,这是“性”和“伪”的分别。)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因此圣人改变人的本性的恶而兴起人为的善,人为的善兴起而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而后制定法度。)
古人所讨论的“性”,主要指“人性”。“性”的概念包含两个要点:其一,是事物天生所具有的属性,非后天人为;其二,是某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非某些个体所特有。据此而言,“人性”观念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
荀子(前313?—前238)提出的一种人性论观点。荀子所言人性,指人天生所具有的属性,包括身体的生命特征及各种欲望、知觉等。如果仅仅因循于人性中所包含的对外物的欲求,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社会将陷入混乱。…
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的一种人性论观点。孟子所言人性,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亦即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道德本性。这个意义上的人性, 构成了仁、义、礼、智等德行的内在根基或依据。但是,人…
人性善恶混杂。“性善恶混”之说是古代的一种人性论观点。该说认为,人性既非全善,也非全恶,而是善恶并存。人之为善或为恶,取决于后天的修养。因此,在“性善恶混”的观念之下,学习和教化成为塑造良好德行的关键。…
人性无所谓善与恶。“性无善无恶”之说是古代的一种人性论观点,战国时期的告子即主张此说。这里所言人性,指人天生所具有的属性。在告子看来,人天生所具有的仅仅是对于外物的生理上的诉求,如食色之欲等。这样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