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前313?—前238)提出的一种人性论观点。荀子所言人性,指人天生所具有的属性,包括身体的生命特征及各种欲望、知觉等。如果仅仅因循于人性中所包含的对外物的欲求,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社会将陷入混乱。…
孟子(前372 ?— 前289)提出的一种人性论观点。孟子所言人性,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亦即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道德本性。这个意义上的人性, 构成了仁、义、礼、智等德行的内在根基或依据。但是,人…
遵循、发挥人的道德本性。率:遵循。出自《礼记·中庸》。《中庸》认为,人具有道德的本性,道德本性是源自天的。人应遵循、发挥这一天赋的德性,将其实现为外在的言行。符合天赋德性的言行即构成人伦生活中的道德。后…
万物的本性所规定的内容与限度。郭象(?-312)提出,每个人或每一事物都有各自的本性,且本性有着具体的内容与限度,如事物的大小、形状,人的年寿、智愚等。人和事物的本性是天生所具、不得不然的,因此也是不能改变…
人性分为三个等级。“性三品”说是古代的一种人性论观点。该说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同的,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上品之人性善,下品之人性恶。中间之人,本性或无善无恶,或善恶相混。有些人认为,人天生所具有的人性…
改变人的本性的恶而兴起人为的善。伪:人为。“化性起伪”是荀子(前313?—前238)在“性恶”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道德教化的主张。荀子认为,人天生的本性中包含着对外物的欲求。如果放纵本性中的欲望,就会导致人与人…
彻底探究人和事物的原理,充分发挥人和事物的本性。“穷理”即寻根究源,穷尽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一切原理、规律或法则;“尽性”即透彻了解,充分发挥人和事物固有的天性或本质属性。宋代理学家将其作为认识世界、修养道…
人性善恶混杂。“性善恶混”之说是古代的一种人性论观点。该说认为,人性既非全善,也非全恶,而是善恶并存。人之为善或为恶,取决于后天的修养。因此,在“性善恶混”的观念之下,学习和教化成为塑造良好德行的关键。…
人性无所谓善与恶。“性无善无恶”之说是古代的一种人性论观点,战国时期的告子即主张此说。这里所言人性,指人天生所具有的属性。在告子看来,人天生所具有的仅仅是对于外物的生理上的诉求,如食色之欲等。这样的本性…
“情”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泛指人的情感、欲望。“情”受外物感动而发,是人的自然本能,不是后天习得的。其二,特指人的某些情感、欲望,通常被规定为好、恶、喜、怒、哀、乐等六者,或喜、怒、哀、惧、爱、恶、欲…
“心”是人之情感、认识和价值的基础,生命的主宰。与耳、目、鼻、口等被动地感知外物不同,“心”具有思考的能力,可以辨别和整理感官所获得的材料,进行知识和道德判断。孟子(前372 ?— 前289)认为“心”包含恻隐…
本义指玉石的纹理,引申而有三重含义:其一,指具体事物的样式或性质,如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等物理属性;其二,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其三,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后两种含义与“道”相近。宋明…
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普遍法则。宋明儒者认为,“天”的本质意义就是“天理”,并将“天理”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最高范畴。“天理”是事物的本体或本原,决定着人与事物的本性,是自然法则与人伦道德的依据。“天…
人的身体结构、情感、伦理等符合天的结构与秩序。“人副天数”之说是由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的。他认为,天地万物及其运行有其自身的结构和秩序。而人的身体、情感、思虑以及行事、伦理,都与天地的结构与秩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