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战国时期的学者惠施(前370?—前310?)、庄子(前369?—前286)等人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差异性中包含着同一性。从辩证的观点看,一切事物的差异都是相对的,都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以孔子(前551—前479)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则强调在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在承认彼此有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协调而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承认差异的存在或者暂时搁置差异,承认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不追求绝对的一致、苟同,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问题,努力寻求彼此的共同点,最终达成各方最大的共识。这一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理念。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大同小异与小同大异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称为“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完全不同,这称为“大同异”。)
指是非标准同一于上级统治者。“尚同”是墨家的基本主张之一。墨子(前468 ?— 前376)认为,在没有国家、政治之时,人们会因为是非标准的混乱而导致相互非议、争斗,造成彼此之间的伤害。因此主张立贤能之人为天子及…
把事物的同和异合而为一。“合同异”是惠施(前370?—前310?)提出的看待事物同异的一种方式。惠施认为,事物的同异是相对而言的。两个具体事物之间会有或大或小的相同或相异之处。但从“同”的角度来看,万物有共同…
在尊重事物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共存。“同”与“和”是对待、安顿社会群体的两种态度。“同”指对事物差异性的抹杀,“和”则意味着对事物差异性的保存与尊重。不同的事物彼此间相互辅助、补充,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