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转益”意为辗转自益,只要对自己创作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加以学习吸收;“多师”谓广泛师法,不必专主一家。出自唐代诗人杜甫(712—770)《戏为六绝句》。它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第一,尽可能广泛学习、师法古人或时贤的创作经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第二,在无所不师的同时既有继承也要有所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合乎或接近《诗经》的风雅传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后来这一术语的使用范围由诗歌创作而扩展至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浅薄之辈不及前贤这点不必怀疑;代代继承前人为何区分谁先谁后?甄别去除猥杂不纯的诗歌而直接亲近《诗经》的风雅传统,多方师法、博采众长,才是你真正有益的老师。)
昔昌黎进学,马、扬上并《盘》《诰》。杜陵论文,卢、骆譬之江河。同工异曲,转益多师,明示轨躅(zhuó),无区畺畛(jiānɡzhěn)。
(过去韩愈写《进学解》,把司马相如、扬雄的作品与古代的《尚书》相提并论。杜甫谈论诗文创作,把卢照邻、骆宾王的创作比作江河奔流。韩愈、杜甫的论述对象虽然不同,思路却是一致的,都强调博采众长、多方师法,给后人明确指示了文学创作的法则,不应自我封闭、自我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