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中国本土思想对佛教教义进行转译和阐释的方法。在译介大量佛教经典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对于汉语世界而言完全陌生,热衷于佛法的时人揣摩佛典的意思,但借用老庄等经典的语汇、概念乃至观念来比附、转译其义理,而被称为“格义”。“格”取量度义。这一时期也因而被称为格义佛教时期。格义作为一种阐释方法,是站在中国本土思想的立场上来解读佛教,建构佛教在汉语世界的思想体系,故而对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奠基性的作用。
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及毘(pí)浮、相昙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
(竺法雅于是与康法朗等人,使用传统经籍中的概念,尝试与外来之书中的教义匹配,作为事例引导人理解教义,这就叫做“格义”。及至毘浮、相昙等人,也使用格义的方法善加辞巧,以教育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