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天子及诸侯举行祭祀、宴享活动时所用的音乐,隋唐以后专指供宫廷宴享、娱乐用的各种俗乐。燕,通“宴”。“燕乐”最早见于《周礼》,它一般采自民间及周边少数民族的音乐,其特点是有歌有舞。可以说,杂用外族乐舞是“燕乐”起始就有的特色。隋唐时期,随着外来音乐大量传入中国,在汉族及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音乐,形成了专供宫廷宴享、娱乐用的“十部乐”。“燕乐”居十部乐之首。后人将隋唐时期的这种包含中外各种元素、歌舞并举、雅俗兼备的音乐歌舞形式也总称为“燕乐”。唐代的民间俗乐舞蹈都属于燕乐,在宫廷郊庙、朝会等大型典礼活动中有时也会用到燕乐。燕乐后来一直延续至宋、元、明、清各朝,今天有些民间乐曲和传统戏曲中的一些曲调,仍可见到隋唐燕乐的遗存。
宴乐,武德初未暇改作,每宴享,因隋旧制,奏九部乐。
(宴享乐,唐高祖武德初年无暇顾及改制新乐,每到宴享的时候,就沿袭隋代的制度,演奏九部乐。)
太宗增高昌乐,又造宴乐,而去礼毕曲,其著令者十部……而总谓之燕乐。声辞繁杂,不可胜纪。凡燕乐诸曲,始于武德、贞观,盛于开元、天宝,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
(唐太宗时增加了高昌乐,又创制宴享乐,删掉了礼毕曲,其明确写进规定的有十部音乐……总称为燕乐。其音声歌词丰富复杂,无法全部记录。凡是用作燕乐的各种乐曲,开始于武德、贞观年间,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记录在册的有十四种乐调共计二百二十二首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