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前551—前479)根据鲁国编年史编订加工而成,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计242年的历史。《春秋》是编年体史书的始祖,故而亦作为编年体史书的通称。《春秋》纪事简短,文字凝练,后世儒者认为它含有“微言大义”,将这种委婉曲折而寓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为“春秋笔法”。解释《春秋》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公羊传》和《穀梁传》主要解释《春秋》义理,而《左传》记载这一时期的史实,与解经没有关系)。“春秋”也用来指“春秋时代”(因《春秋》得名),其起讫年代,有两种说法:一指《春秋》所记载的历史时期,一指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
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所以君子说:“《春秋》用词细微而意义显豁,记述史实而内容幽深,婉转有致但顺理成章,直言其事绝不迂曲,惩戒邪恶而勉励向善。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世风道德逐渐衰微,荒谬学说和残暴行径不断出现,有臣子杀死君王的,有儿子杀死父亲的。孔子深为忧虑,所以编写了《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