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先秦时期有“六经”之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乐》已亡佚(一说无文字),故汉代多称“五经”。从汉武帝(前156 — 前87)立“五经博士”起,“五经”之学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的根本。从内容上来说,“五经”各有所偏重,如《诗》言志、《书》言事等,因其不同而互补,故构成一个整体。历代儒者通过对文本的不断解释,为这些经典赋予了丰富的意义。“五经”之学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秩序与价值的根本理解,是道的集中体现。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五经”是什么?是《易》《尚书》《诗》《礼》《春秋》等五部典籍。)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随着唐宋以来儒学的复兴,《大学》《中庸》经过唐代韩愈(768 — 824)、李翱…
《老子》《庄子》《周易》三部著作的合称。汉代五经之学盛行,魏晋时期思想大变,《老子》《庄子》《周易》为学者所关注。经由何晏(?— 249)、王弼(226 — 249)、向秀(227 ?— 272)、郭象(?— 312)等人的注…
由朝廷创办的设于京师的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构。西周时期即有“太学”之名,但真正创设是在汉武帝(前156—前87)时期。太学的教授称“博士”,由精通儒家经典、有丰富教学经验、德才兼备的著名学者担任;学生称…
通过分科考试选用官吏的制度。隋文帝(541—604)统一中国后,废除以门第、品级为主的选人制度。隋炀帝(569—618)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正式开科取士。历代科举,在考试科目、内容、录取规则上均有变化。各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