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能够表达对世界的根本认识。言语与思想的关系是魏晋时人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欧阳建(?— 300)不满于荀粲(209 ?—238)、王弼(226 — 249)等人的“言不尽意”的看法,提出了“言尽意”的主张。在他看来,“意”(思想)是对事物及其道理的认识。而名号、言语则是对“物”(事物)、“理”(事理)的反映,由“物”“理”而定。“意”的获得与表达是通过名号、言语的辨析而实现的。“意”与“言”是一致的,不能割裂。因此,“意”可以全面、透彻地表达思想认识。
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吾故以为尽矣。
(名号依循事物而变化,言语依据事理而改变,这就如同声音发出就有回声响应,形体存在就有影子附着,不能析为两个东西,如果二者不分离,则名号、言语没有不能表达的事物和事理,我因此认为言语完全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
言语不能完全表达对世界的根本认识。语出《周易·系辞上》,指语言在表意上有所不足,因而设立卦象来表达圣人之意。荀粲(209 ?— 238)、王弼(226 — 249)等魏晋玄学家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他们对语言与思想关系…
文艺作品的一种创作技巧与风格,用简约的语言和浅近的艺术形象委婉表达出丰富深远的情感意蕴,使欣赏者能从中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中国古 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既有直率真实的表现方式,亦有含蓄蕴藉的表达手法。 含蓄这…
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夸张和藻饰的创作手法。目的是增加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注意,夸饰运用得好,可以达到写实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但是过度运用,则会产生华而不实的反面作用,因而古人提出了“夸而有节”的观点,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