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的一种创作技巧与风格,用简约的语言和浅近的艺术形象委婉表达出丰富深远的情感意蕴,使欣赏者能从中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中国古 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既有直率真实的表现方式,亦有含蓄蕴藉的表达手法。 含蓄这一术语源于诗歌的讽谏传统及道家思想,主张作品的情感、意蕴应当内敛,外在形象的描写要借助充实的内在意蕴而感染读者,形成言近旨远、 意在言外的审美效果。唐代司空图(837——908)将其列为二十四种诗歌风格之一。含蓄是作家修养、创作技巧与文学作品的风格和境界的高度统一。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虽然没有写上一字,却尽得其意蕴之美妙。文辞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忧伤,读时却使人好像忧伤不已。这是因为事物有着真实自然的情理,在与作品一起或沉或浮。)
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语言表达以含蓄为贵。苏东坡说:“用有限的文辞表达无穷的意义,这是天下公认的至理名言啊。”)
含蓄无穷,词之要诀。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有着无限的蕴含是作词的要诀。含蓄就是意蕴不要简单肤浅,用词不要将意蕴全都说完,句子要给人留有回味的余地,整部作品有让人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其精妙之处不外就是在有限的词句上寄寓无限的意蕴而已。)
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夸张和藻饰的创作手法。目的是增加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注意,夸饰运用得好,可以达到写实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但是过度运用,则会产生华而不实的反面作用,因而古人提出了“夸而有节”的观点,主张…
言语能够表达对世界的根本认识。言语与思想的关系是魏晋时人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欧阳建(?— 300)不满于荀粲(209 ?—238)、王弼(226 — 249)等人的“言不尽意”的看法,提出了“言尽意”的主张。在他看来,“…
言语不能完全表达对世界的根本认识。语出《周易·系辞上》,指语言在表意上有所不足,因而设立卦象来表达圣人之意。荀粲(209 ?— 238)、王弼(226 — 249)等魏晋玄学家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他们对语言与思想关系…
指文章典范雅正。最初指写文章要有经典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应纯正高尚,以经典文献特别是儒家的义理规章作为审美规范,后侧重指文章的文辞和风格高雅优美而不浅俗艳浮。其后,“典雅”这一术语又逐步融入道家自然恬淡…
事物的本来状态,旨在与“人为”的意义相区别。哲学意义上的“自然”的概念,与常识性的“自然界”的概念不同。在日常语义中,“自然界”指人与社会之外的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是不受人为干扰的。但从哲学层面来看,人与…
指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逍遥自适、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作为一个诗学术语,它也集中体现了诗人思想独立、天性自由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自由遨游于无限时空的意境,是诗…
悲伤愤慨。慨,感慨,愤慨。是晚唐诗人司空图(837-908)所概括的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之一。主要指诗作中所表现出的悲剧性情结。当诗人命途多舛或身处困境,或面对壮阔景观或大的事件而自觉力量渺小,会产生忧愁、悲哀…
指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超然物外、旷放通达的胸襟和艺术风格。是作者通达的人生观及平和心态与作品艺术形象的高度融合。具有旷放性情的作者,多因世事坎坷或社会动乱而落魄或退隐,往往以诗文抒写胸臆,反映在诗歌作品中…
指雄健有力、浑厚自然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气象。“雄”侧重指作品的气力;“浑”兼有浑厚、浑融、浑然诸义,侧重指作品的风格、气象。道家认为“道”具有浑然天成的特点,“雄浑”即渊源于此。雄浑的形成,并非出于人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