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行”关系的一种认识。王阳明(1472 — 1529)基于心学“心外无理”的主张,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认为,对人伦日用之道的体认与践行不能割裂,二者是一体的两面。心中有所“知”必然会付诸行动,“行”是“知”的自然运用。若不“行”,便不是真正的“知”。另一方面,“行”也必然会带来深刻切实的认知。若没有“知”,仅仅是不自觉的或迫不得已的行为,便不能实现端正之“行”。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在心外寻求理,这是将知行分别为两件事的原因;在心中寻求理,这是圣门“知行合一”的教法。)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认知达到真切笃实的境地,便是“行”;践行达到明确的自觉和精微的省察,便是“知”。“知”与“行”的工夫原本不能割裂,只是因为后世的学者将二者作为两件事分别去用功,背离了“知”“行”本来的状态,因此有知行合一并进之说。)
“知”指对人伦日用之道的认知和体察,“行”指践行人伦日用之道。中国古代所讨论的“知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外物的认知以及利用和改造外物的行为,而是针对人伦日用之道的体认与践行。人通过目见耳闻或心思感悟…
对“知”“行”关 系 的 一 种 认 识。 程 颐(1033—1107)、朱熹(1130—1200)等人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主张“知先行后”。他们并不否认,对人伦日用之道的体认与践行是相互关联的,二者不可偏废。但若就先后而…
对“知”“行”关系的一种认识。王夫之(1619 — 1692)等人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行先知后”的主张。王夫之承认对人伦日用之道的体认与践行是相互关联的,但就先后而言,只有先“行”才能获得“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