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库

TERMBASES

分类:
学科:哲学 | 专辑:第三辑

知行合一(

对“知”“行”关系的一种认。王阳明(1472 — 1529)基于心学“心外无理”的主张,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认为,对日用之道的体认与践行不能割裂,二者是一体的两面。心中有所“知”必然会付诸行动,“行”是“知”的自然运用。若不“行”,便不是真正的“知”。另一方面,“行”也必然会带来深刻切实的认知。若没有“知”,仅仅是不自觉的或迫不得已的行为,便不能实现端正之“行”。

引例
1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在心外寻求理,这是将知行别为两件事的原;在心中寻求理,这是圣门“知行合一”的教。)

引例
2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只为后世学者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有合一并进之说。 (认知达到真切笃实的境地,便是“行”;践行达到明确的自觉精微的省察,便是“知”。“知”与“行”的工夫原本不能割裂,只是为后世的学者将二者作为两件事别去用功,背了“知”“行”本来的状态,此有知行合一并进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