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的基本含义是勇敢。“勇”作为一种德行,要求在行事之时,不畏惧困难,不计较个人利害,始终坚守道义的原则,敢于制止违背道义的行为。“勇”的表现需要基于对道德、礼法的认知与遵守。如果缺少对道德、礼法的遵守,勇敢之行就会流于好勇斗狠或铤而走险,并导致社会混乱。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它,是谄媚。遇见合乎道义的事却没有作为,是无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最崇高的要求。君子只有勇敢而不守道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敢而不守道义就会当盗贼。”)
知道耻辱之后就有了勇气。源于“知耻近乎勇”(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了)。“知耻”就是有羞恶之心(对自己的过错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孟子(前372?—前289)将其视为人之为人的基准或底线之一。“勇”即勇气…
一种对理想人格的称谓。是否能成为“大丈夫”,并不是由个人的功业大小所决定的。评判“大丈夫”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对“道”的认知与坚守。不过由于各家对“道”的理解不同,因此对“大丈夫”的具体要求也有所差别。孟…
面对正义之事,主动担当,不推让。“仁”本指仁德,它是孔子(前551-前479)的最高理念;泛指一切应该做的事情,即符合道义、正义的事情。犹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它弘扬的是一种以道义或正义为己任、勇于担当…
盛大而充盈于生命之中的正直之气。孟子(前372?—前289)认为“浩然之气”是与道义相匹配的,由内而生,非得自于外。个人能够坚守善道,反省自身行事能无愧于心,“浩然之气”就会自然发生并逐渐充盈。一旦养成“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