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根本性的原则贯通学问、行事的始终。贯:贯通,统摄。按照儒家的要求,立身处事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遵守各种道德与礼法的规范。而孔子(前551 — 前479)强调,这些看似繁复的知识、技能与规范,贯穿着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孔子引导学生去认识、把握这一原则,并以此统摄学问、行事中的各种具体要求。后世学者对这一根本性的原则究竟为何而有不同的解释,曾子(前505 — 前436)认为就是“忠恕”之道。
子曰:“参(shēn)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曾子说:“是。”孔子出去后,其他弟子问曾子:“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yú)?”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端木赐,你以为我是个学了很多而又能够记得住的人吗?”子贡回答说:“对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来贯穿它们。”)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天地万物之间一体的状态。“仁”既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依据,又是一种内在的与道德行为相应的心理意识。大体来说,“仁”有如下三重含义:其一,指恻隐之心或良心;其二,…
“忠”是一种尽己所能的态度。处在某一身份或职位的人应全心全意地履行其职责,而不应受个人私利的影响。“忠”的对象可以是赋予其职分的个人,也可以是其履职的组织、团体乃至国家。例如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君主应该…
“恕”的基本含义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人可以根据自身对于厌恶之事的感受去理解、体贴他人的意愿。基于这种对他人的理解,人应避免将自己厌恶之事强加于他人,这即是“恕”。在执法者或受伤害者面对有过之人的情境中…